作者:股票配资开户网更新时间:2025-11-09点击:99
<股票配资开户网>捷越联合王晓婷:2017互联网金融步入成长期,大数据+人工智能成新趋势股票配资开户网>
跨过2016年这一监管大年,2017年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各种科技的运用正逐步渗透到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,互联网金融的各个细分领域也都进入了不同的发展轨道,“互联网金融刚刚经历了探索阶段,正在步入成长阶段”,捷越联合创始人王晓婷这样谈到。
从2012年快速崛起,到2017年逐渐平稳,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已经经过了5年的发展,这其中既经历了野蛮生长、政策缩紧、行业洗牌、与传统金融对峙,也有平稳之后的转型,这也正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史,即将成立满四周年的捷越联合同样也用“扩张期”和“调整期”来概括自己的发展史。王晓婷谈到,企业成立之初正值行业野蛮生长的阶段,为保证活下去捷越联合王晓婷:2017互联网金融步入成长期,大数据+人工智能成新趋势,就首先要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,而当时P2P及互联网金融等概念尚未普及,客户对于互联网模式仍存在一定质疑,因此平台选择了通过扩大体量来增加市场份额;随后,当行业涌入大量竞争对手时,单纯的扩大体量已不足以带动企业的发展,因此在这一阶段选择了业务扩张,即通过不断尝试推出新的产品来覆盖更广阔的客群;而在当前阶段,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,以及行业的逐渐成熟,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盈利性便成了主旋律,业务调整期就此开始最大配资平台,并通过提升资产管理能力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。王晓婷强调,对于目前的合规要求而言,其可行性是毋容置疑的,而实行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盈利性,来有效的消化合规成本。
而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探索阶段,纯网贷平台、票据融资平台、股票配资平台峰峦林立,整个行业呈现百家争鸣之景,基本上但凡传统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都被套以互联网模式加以尝试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由于部分平台缺乏相关业务的风险把控能力,使得这些业务模式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。监管细则的出台也标志着行业告别无序生长,进入了成长期。在这一阶段,业务同质性增强,各平台比拼内容便集中在了风控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之上。
作为继P2P之后被业内一致看好的新热点,自2016年开始,消费金融开始逐步上升为互联网金融的头把交椅。这其中虽不乏一部分P2P平台的挤出效应,但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仍是消费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消费高涨;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,年轻消费势力崛起,配合互联网征信的落地,消费金融正在从传统的高收入人群和大额低频次消费场景(如买房、购车)向中低收入人群(大学生、蓝领)及小额高频次消费场景(如3C 数码产品、旅游、餐饮等)迅速拓展。

站在政策引导角度,尽管过去一年多以来,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缩紧,但仍然能看到一些政策表示出了对消费金融的鼓励态度,比如在2016年初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,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。有了政策支持,消费金融很快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,各路资本纷纷涌入,抢筹消费金融市场机遇。银监会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9月末,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全行业资产总额1077.23亿元,贷款余额970.29亿元,这两项数据相比2015年9月末基本翻番,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迅猛。捷越联合也在3C、教育、医美、旅游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消费金融的尝试,逐步形成消费金融业务体系。对此,王晓婷表示,消费金融除了考验平台对于借款人本身的风险控制能力,还要考验对于场景提供者的风险把控能力;不仅要服务好借款和出借两端客户,还要服务好合作商户,对于平台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。因此出现如同前两年网贷平台那种爆发式增长的概率不大。
金交所和互联网小贷作为P2P的另两个转型突破口,也有不同程度的崛起。王晓婷分析到,首先,网贷平台和金交所的结合,目前来说更多的是网贷平台将金交所作为渠道来解决合规性问题。但由于金交所上市产品审批严谨程度有待考量,大多数情况下风险并未被避免,而是被转移而已,因此该模式仍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。其次,网络小贷模式的实质仍是小贷,虽然拥有网络小贷牌照可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网贷业务限制,但在放款资金来源,以及放款总量等方面仍要受到相关政策制约,而且要与网贷业务严格分离。
繁荣背后的风险控制是从业者们一直重点关注的环节。王晓婷认为,互联网金融行业所谓最大的风险便是未知的风险,随着市场及环境的变化,行业本身也将实时做出调整。因此,在业态发生改变的前提下,有可能会暴露出在当下未被注意或是放大的风险。而在政府监管方面,可以加大对于新金融业态的扶持力度,在合规性、业务红线方面加强指导,降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。
“未来两年可能会成为影响互联网金融行业格局的重要转折期”,王晓婷总结到,捷越联合也将在近两年内以盈利性管理为导向,针对现有业务进行梳理和优化。而随着平台业务同质化趋势增强,未来行业竞争将逐步集中于客户服务上,比拼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,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、定制化服务等。因此,大数据、、人工智能这些科技创新变得尤为重要。